Saturday 29 May 2010

杨礼昭的一个童年两处回忆

心见闻
一个童年两处回忆

报导/摄影:谭若瑜
部分图:由受访者提供

杨礼昭1949年出生在香港巷,小学二年级那年随父母搬到新街头。这两个地方都位于槟城乔治市中心,小杨礼昭跟在父母身边,虽然家境并不是很好,童年的生活却是多姿多采。

搬了两处地方,所听所看所闻,至今印象仍是那么深刻。童年只有一个,但换了另一条街道居住,就有了两处不同的回忆。嘴里吃的零食、街头演的大戏、爱心满满的冰水小贩,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。

“一个生长在乔治市的孩子”对她来说,那个年代虽然穷,却是一个永远追不回来的好年代。

从香港巷到新街头,
杨礼昭对 50年代槟城乔治市的回忆特别深刻…


可爱的小杨礼昭与兄弟摄于香港巷老家外。


杨礼昭与夫婿蔡崇正来到香港巷,这里并没有太大变化。

住在香港巷的小杨礼昭,有两件事令她印象最深,一是父亲常在拿薪水后,带着他们兄姐弟三人到街头一间咖啡店吃东西,另一则是每年的九皇大帝神诞。

杨爸爸带他们去的那间,就是槟城著名咖啡粉商人拿督祝清坤早年经营的咖啡店。杨礼昭回忆,爸爸月头拿了薪水后,常常带他们去咖啡店里喝咖啡及吃包子。顾客在喝咖啡时,可以看到一个师傅就在现场做包子卖。

香港巷是槟城庆祝九皇大帝神诞的重地,香港巷斗母宫则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斗母宫。杨礼昭说,香港巷的九皇大帝神诞是最热闹的。每年农历九月,有得吃又有得玩的孩子们最开心。

至今保留拜“后尾公”习俗

她记忆犹新,九皇大帝神诞时,香港巷两旁就会出现卖各种素食小吃的摊子。络绎不绝的信徒,带来平日少见的黄色 “面龟”祭拜九皇爷。祖母总会在其中一天下午,带着她疼爱的小孙儿去拜九皇爷。这时他们才有机会一窥九皇爷庙的内部情况。

除了神诞有吃又有玩,杨礼昭说,乔治市很多居民,在每个农历的月尾都会在家后部拜“后尾公”,这也是孩子们高兴的时候。因为拜拜完毕,就有白斩鸡可吃。要知道,那时候可不是天天都有机会吃到鸡肉。

到今天,乔治市仍保留这一习俗,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,月尾都会准备祭品拜祭。

高灯结彩庆九皇大帝
他们连吊九天,我们连看九天

杨礼昭记得,童年时最喜欢看的一个九皇大帝庆典节目,就是“吊高灯”。

她说,“吊高灯”是一种祈福仪式,地点每次在都香港巷街头的一块空地上(现已成为咖啡店)。一排排的油灯放得整整齐齐,需出动数个男人才能把它们吊上去。

“他们每天傍晚就会把灯吊上去,我们一群孩子老早就等在一边了。他们一连要吊九天,我们也看了九天。”

在初九晚上的游行时,香港巷更是人山人海,挤得水泄不通。杨家与斗母宫只隔了两间屋子,因此他们只要从楼上的窗口望下去,就能看到斗母宫前的热闹情况。这时,许多亲戚也会到他们家来一起看热闹。

小小世界也真大!
从“香港”迁至“印度”

住在香港巷的居民都是华人,搬到靠近甲必丹吉宁回教堂与小印度的新街头后,杨礼昭才第一次接触到印度人与印裔回教徒,也开始体验乔治市热闹的另一面。

那时,新街还是乔治市最繁忙的商业街之一,与平静的香港巷大不同。搬到新居的杨家小孩进入另一个新天地,他们的童年生活更精彩了。

在新街,每一间屋子楼下都是商店,楼上则是住家。杨家租了新街头一间店屋的楼上,楼下就是卖瓷器的店。住在瓷器店楼上的收获之一,就是在耳濡目染之下,也学会了通过听声音来检验瓷器的好坏。

她说,除了卖各种瓷器外,瓷器店还做另一种生意,就是出租餐具给办喜事的人家。那个年代办喜事通常都在家里,很少人会到餐厅。这时需要用到大量的餐具,就可以向瓷器店租借。

新街头老家的旁边就是猪肉巷,也是当年小孩们一起嬉戏的地方。
五十年代的新街头都是热闹的商店,不像今日冷冷清清。

和谐美好住在一 起

那时,大家都没有和谐的具体概念,
但从生活中体现出来,却是真正的和谐…

搬家后换“画”!
坐VIP(屋顶)看大戏

搬到新街头后,家门前的神诞庆典从九皇大帝变成盂兰盛会。由于新街是商业街,在农历六月廿九就开始演街头大戏了。大人小孩晚晚都会拿着小凳子去捧场。

她说,那时还没有歌台,布袋戏则是比较廉价的表演。因此新街的商家都会请来戏班热热闹闹地演上几天。对小孩子来说,又是吃喝玩乐的好时光。

由于戏棚很靠近杨家,小杨礼昭不必好像其他人那样到戏台前去看。她从自家天井可以爬到邻居家的屋顶,就坐在那里看戏,还有夜晚的凉风习习陪伴。

她说,就是通过这种街头大戏,她们认识了中国的古典文学故事。

她也记得,有时候母亲在一家人吃过晚饭后,带她们步行到附近的旧关仔角草地玩。孩子们总爱在草地上追逐游戏,或者从小斜坡上滚下来,一遍又一遍。

她笑说,吃过晚饭后步行一番,又在草地上跑来跑去,玩得满身大汗,难怪那时候的小孩很少有发胖的。

没有猜忌,和谐共处
回教佳节大家有肉分!


杨礼昭来到回教堂外,发现当年的草地已经不在了。
椰脚街的甲必丹吉宁回教堂外,曾经是一片草地,附近的孩子都可以去那里玩。

华人小孩可到回教堂前的草地玩耍,佳节时还能分到肉类咖喱,对杨礼昭来说,那是一个真正各族和谐相处的年代。

新街头毗连着椰脚街,那里由于各宗教场所聚集,后来,也被人们称为和谐街。不过杨礼昭说,小时候大家没有和谐这概念,但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却是真正的和谐。

她说,由于住家很靠近回教堂,她和弟弟常到回教堂前的草地玩耍,只要不跑进去搞乱,回教堂的管理人也不会阻止他们。附近华裔孩子也常到那里玩。

她说,在友族的佳节期间,回教堂方面会煮大锅大锅的牛肉和羊肉咖喱,并分给附近居民共享。她们一家都吃过回教堂的咖喱,大家没有猜忌和怀疑,是真正的和谐共处。

她也对一些友族小贩善待孩子感到温馨。她在柑仔园修道院中学上学时,学校对面有一个卖冰水的印度小贩对孩子非常慈祥。孩子花五分钱买一杯冰水,喝完后觉得不够的话,还可以免费续杯。即使喝上两三杯,那位印度大叔也只收一杯的钱。

孩子的眼光只在乎蛇
看陈惠珍玩大蟒…

游乐场也是杨礼昭的童年回忆之一。祖母会带他们去的是新世界游乐场,而父亲带她们去看电影的地方,则是大世界游乐场(现光大所在地)的中央戏院。

她还记得,当陈惠珍脱衣舞在城中跳得正火热之际,她也曾坐在大人的肩膀上远远地看到大蟒蛇缠在舞娘身上的情景。

她说,大世界游乐场有两间戏院,一间放映电影,另一间则是艺人表演。陈惠珍也是在那里演出。

她说,戏院的围墙很低,只要站高些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形了。陈惠珍演出时,戏院内总是爆满,而戏院外也站了很多围观的人。

她记得自己被大人放在肩膀上看时,刚好陈惠珍正在玩一条大蟒蛇。

不过,当时孩子们一心想着要看舞娘如何玩蛇,至于有没有穿衣服,才不是他们关心的事呢!